昆明市统计局 tjj.km.gov.cn

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

政府信息公开

索引号: 015113761-201912-171692 主题分类: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
发布机构:  昆明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: 2019-12-03 15:46
名 称: 辉煌壮丽七十载 砥砺奋进新时代
文号: 关键字:

辉煌壮丽七十载 砥砺奋进新时代

发布时间:2019-12-03 15:46 浏览次数:710
字号:[ ]

——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昆明经济发展成就综述


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。70年来,昆明人民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团结一致,锐意进取,奋力开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征程,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。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,昆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,经济建设快速发展,经济总量持续跃升,经济结构不断优化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,产业转型扎实推进,新动能培育步伐加快,高质量发展态势显现,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。

一、 经济持续较快增长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

70年来,昆明从西南边陲小城逐步成长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,国民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经济持续快速增长,总量持续跃升。昆明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.5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206.90亿元,按不变价计算,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543倍,年均增长10.0%。其中:1953-1978年,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.5%;1979-2018年,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.6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,2012年、2015年、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000亿元、4000亿元和5000亿元,2013-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.3%。2018年,昆明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17位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第14位,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居第13位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16位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9位,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居第2位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1位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第5位。

人均生产总值显著提高。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83元提高到2018年的76387元,按不变价计算,2018年是1952年的178倍,年均增长8.2%。按年均汇率折算, 201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1543美元。

二、 农业生产稳步发展,高原特色农业初显成效

70年来,全市认真执行中央、省关于“三农”各项决策部署,昆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,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形成。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.2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74.84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增长40.4倍,年均增长5.5%。粮食总产量从1952年的52.62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127.76万吨,之后总体稳定在100万吨左右。2018年,蔬菜产量300.78万吨,是1952年的35.5倍;烤烟产量6.94万吨,是1952年的163倍;肉类总产量29.64万吨,是1978年的8倍;鲜切花产量57.55亿枝,是2002年的2.8倍;中药材产量2.31万吨,是2002年的5.6倍。

三、 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,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

70年来,昆明工业从无到有,由弱变强,工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,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。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266.94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.3%,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.6%。经过多年发展,全市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烟草、石油、化工、冶金、装备、电力、医药等行业为支柱的、行业门类较为健全的现代工业体系。工业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优质的巨大转变。2018年,卷烟产量158.55万箱,比1953年增长35.5倍;钢材产量523.45万吨,增长2406倍;十种有色金属产量94.25万吨,增长194倍;水泥产量1869.83万吨,增长1437倍;化肥产量132.49万吨,比1955年增长4026倍;磷矿石产量2319.01万吨,比1957年增长694倍。骨干企业茁壮成长。工业产值上亿元企业达355户,其中工业产值超百亿元企业5户。工业新产品不断涌现。手机、汽车生产从无到有,增长势头良好,汽车发动机生产量3215.98万千瓦,中成药生产量2.78万吨,光学仪器生产量750.93万台,安全、自动化监控设备生产量26.48万套。

四、 服务业提速转型,主导作用突出

70年来,昆明服务业逐步发展为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。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418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946.71亿元,按不变价计算,增长807倍,年均增长10.7%。其中:1979-2018年年均增长12.9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服务业发展转型提质,主导作用日益突出,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1.2%提高至2018年的56.6%,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%左右。金融业蓬勃发展,2018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3583.62亿元,是1951年的2.2万倍;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224.73亿元,是1951年的157.5万倍。文化产业欣欣向荣。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75.8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31.22亿元,年均增长7.1%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5%左右。旅游业快速发展,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16053.43万人次,是1992年的38.9倍;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34.79亿元,是1992年的610倍;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.84亿美元,是1992年的23.2倍。

五、 固定资产投资跨越增长,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

70年来,昆明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, 1951-2018年全市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,年均增长21.7%,其中1979-2018年年均增长22.3%。重点领域投资保障有力。工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。1951-2018年,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2.2%。房地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,1991-2018年累计完成13085.37亿元,年均增长32.0%。交通投资成倍增长,2018年交通投资是1953年的7.3万倍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,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成型。2018年全市公路里程18751公里,铁路总里程约850公里。高铁、城市地铁从无到有,并得到快速发展,2018年地铁通车总里程88.7公里,全年累计载客5.5亿乘次,旅客周转量19.65亿人公里,日均客流量54.5万乘次。昆明机场2018年运输起降35.9万架次,旅客吞吐量4708.8万人,货邮吞吐量42.8万吨。全年共开通航线348条,其中国际航线74条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围绕稳增长、调结构、补短板、惠民生的总体要求,着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,全市投资扩量提质,2013-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.1%,其中:农林牧渔业投资年均增长31.9%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68.4%,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9.0%,教育投资年均增长8.9%,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长17.9%。

六、 市场消费繁荣活跃,对外开放持续扩大

70年来,昆明消费领域发生巨大变化,随着菜篮子工程、家电下乡、“万村千乡”市场工程等政策的实施,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,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0.9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787.41亿元,年均增长12.4%,其中1979-2018年年均增长16.1%。消费持续升级,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0年的62元增加到2018年的40892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网上零售、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兴消费业态不断涌现,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新生力量。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限上商品零售额从2014年的2.7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3.04亿元,增长7.5倍,年均增长70.8%。

外资外贸持续扩大。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,全市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增长,2018年达到131.20亿美元,是1993年6.75亿美元的19.4倍。其中,出口37.63亿美元,是1993年的8.6倍;进口93.57亿美元,是1993年的39.2倍。201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.50亿美元,是1993年4362万美元的19.5倍。

七、 经济结构调整优化,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

70年来,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次跨越,工业、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。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9.0:34.2:26.8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, 1978年产业结构演变为13.0:60.9:26.1。2018年全市产业结构为4.3:39.1:56.6,第三产业比重比2012年提高5.4个百分点。工业结构持续优化,烟草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12年下降0.9个百分点。非烟工业支撑力度加大,2013-2018年非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.5%。石油行业从无到有,迅速成长为工业新支柱,2018年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.4%。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。2018年全市金融业、房地产业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.8%,比2012年提高2.6个百分点。

城乡结构明显改善,居民收入差距缩小。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,2018年全市城镇人口比重72.85%,比1978年提高43.35个百分点。城镇人口总量从1978年的108.44万人增加到499.02万人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。2018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988元和14895元,分别是1980年的98.6倍和75.6倍。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.89,比2012年降低0.25。

八、 新动能培育加快,发展质量不断提高

财政实力显著增强。70年来,随着经济快速发展,财政收入大幅增长,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5.63亿元,比1978年的3.66亿元增长162倍。2018年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占比为80.1%,收入质量全省排名第一。

工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。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714.94亿元,比1985年增长33.8倍,年均增长11.4%。先进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四个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.0%。

民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。2018年,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2390.60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.9%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持续提高,2018年达到51.5%。

绿色发展深入人心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.02%,超额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节能降耗任务。“十三五”前三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.65%,提前两年完成“十三五”目标任务。能源利用结构不断优化,清洁能源快速发展。全市清洁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的比重达到71.3%。

70年披荆斩棘,70年风雨兼程。回眸过往,辉煌成就令人自豪,催人奋进。展望未来,我们信心百倍,豪情满怀。奋进新时代,再创新辉煌,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统筹推进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、惠民生、防风险,保稳定等各项工作,高质量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。